买墓地,就上陶然寝园,开启选墓计划!
那些恐怖的传统习俗
发布日期:2021-08-12 浏览次数:5202次

    沈阳墓地小编知道有这样一种恐怖习俗,叫做瓦罐坟”。
    据说过去一些山村生产力匮乏,到了荒年家家户户吃不饱饭,于是时日已久,每家每户都盖起了瓦罐,里面能安坐一个人。
    当自己的父母年满60岁时,村民将他们送到里面,每天从一个小口送饭,并加盖一块砖。360日后,“瓦罐”盖好了,饭也不用送了,瓦罐就是老人的坟墓,村民送了一年饭,就算尽了孝道。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养生丧死的传统,汉代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后,“孝道”更是成了治国之根基。在这样一个国家,怎么会存在如此残忍无道、杀害老人的习俗呢?
    确实,因为中国人讲求孝道,这类“弃老”习俗很难在书卷中留下记载,中国的史书中只会这么讲:匈奴人中,年轻强壮的人享有吃最好食物的优先权,而上了年纪的人只能吃一些残羹剩菜。他们高度评价年轻和力量,轻视年老和虚弱。父亲去世后,儿子将娶其继母为妻。兄弟死后,娶嫂子。


    “(匈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贼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但“弃老习俗”在早期人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所以不仅是游牧民族因为会遗弃跟不上大队伍的老弱病残,从而形成崇拜年轻和力量的文化,其他民族也会有这种情况。
    在汉语中有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出自《论语》的话千百年来偶被断章取义,用来骂一些“老不死的”。


    还有一种“活子孙寿”的说法。一个老人活到七八十了,仍然身体硬朗,但他的儿子和孙辈却已经死了或者身体不好,村里人就会传,说这是因为老人在活他子孙的寿命
    换言之,如果老人去世了,那他后代的身体就会变好,家族的霉运也会转变。之前没有人中状元或发大财,和这个在世的硬朗老人是有点关系的。
    “活子孙寿”的迷信看似无稽之谈,其实隐含着老百姓对有限资源进行分配的需求。
    一个村子里的食物乃至话语权都是有限的,如果老人不懂得及时退位,年轻人怎么有机会获得资源?
    沈阳墓地小编知道 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详细描绘了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一个偏僻的村子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民俗。
    “楢山”是日本信州一座山的名字,“节”是习俗,“考”是考证。
    村民会把刚出生的婴儿丢弃到田里,喜欢女儿因为能拿去卖,会活埋偷东西的一家包括孕妇和小孩。因为贫穷,他们做了很多有悖今日道德伦理的事。
    但他们却有个看似毫无道理、毫无笑点的“笑话”——主角阿玲,69岁的身体健康的老奶奶,牙齿太好了,值得嘲笑
    村里的小孩笑话阿玲是“鬼婆”,就连阿玲自己的孙子也笑话她,说她是不是有33颗牙齿。
    最后阿玲没有办法,只好闭着眼睛,冲着家里的石磨撞去,磕掉几颗牙。
    她这样做,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更虚弱苍老。因为在贫瘠的生活环境中,长寿不是福气而是诅咒。牙口好被嘲笑的道理,和“活子孙寿”是一样的。
    村子里的老人到了70岁就要“上山”,祭拜楢山神,那一年阿玲主动要求上山。深秋里,儿子将她背在后背上爬山,崎岖的山路令儿子的脚受伤了,而母亲连鞋都没穿,根本就没打算下山。
    最后,阿玲来到一个白骨遍地的平台,这里是村人遗弃老人的固定场所,食腐的乌鸦翔集。老人枯坐在这里等死。
    这时候下雪了,儿子说这是运气好的标志。也许是因为下雪的话,第二天早上人就会冻死,而正常上山的死法是饿死,要持续好几天,比较遭罪。



    上山还有冻死的可能性,但平原上的“自死窑”,除了绝望地饿死外,老人恐怕别无他法。
    “自死窑”也叫“寄死窑”、“老人洞”等,类似的设施曾被发现于湖北、贵州等地的某些偏僻农村。
    这些“自死窑”仅能容纳一人平躺,里面的人并不能站立。窑的前面会有个送饭的开口,还会架设栅栏以保护老人免受野生动物的侵扰。老人的吃喝拉撒都在狭小昏暗的洞里解决。
    这么描述似乎有些难以理喻,怎么会有人既送饭给父母,又要饿死他们?其实代入每个村的习俗,一切都好理解了。
    对于年迈的父母,子女们会认为他们反正也活不长了。随着送饭的量一天比一天少,再加上活动环境狭小昏暗,老人的精神状态势必会越来越差,也就越来越应了子女“活不长了”的话。
    最后,老人“安睡”在自己的洞里面,死后,子女会将尸体拿出来妥善安葬。有的地方则是直接将窗口用泥封死,“自死窑”也是坟墓。
    弃老也有“改良版”。比如并不亲自给老人腾入“自死窑”之类的地方,以留下话柄,而是放任老人的生存,如让他们在破旧的祖屋独自生活。美其名曰老人留恋旧家,实际上则是由着老人自生自灭。
    等到家里的余粮吃完,老人无力耕种死去后,再将老人接出安葬。至于老人是死于饥饿还是孤冷都不细论,老人一并是死于“衰老”。
    世界各地都发现过弃老的遗迹,形式也都大同小异。日韩是在山中弃老,西欧有一些和中国类似的“石屋”,有些靠近海岸的村庄,会选择让老人被海浪卷走。



    游牧民族的弃老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他们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在定期迁徙的过程中要带上所有的生活用品。婴儿、4岁以下无法跟上大人的儿童必须每人或每几人由一个成人看护,而再带上老人、病人、残疾人实在是莫大的负担。
    所以他们会抛弃那些不够强壮跟不上队伍的老人。当然会把这个过程融入习俗中,比如离开一个地方留下少量食物,老人如果想走就要自己骑马跟上队伍,向族群“证明自己”是个有用之人。如果他跟不上队伍,他的首领与亲戚会想他说不定会独自打猎,或者人生另有机缘。比如卡拉哈里沙漠的桑族、奥马哈和库特奈印第安人、斯堪的纳维亚北部的拉普人等。
    沈阳墓地小编知道 在食物短缺、资源匮乏的社会里,因为没法喂饱每一个人,年迈虚弱的老人会成为整个家族的负担,威胁到一个村子或社群的集体生存状况。除了制度化习俗化的“弃老”外,有时候,老人甚至会主动选择自杀。
    所以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1+

8+

八大园区

高端品牌网站定制

365+

全效服务

打造优质服务

30000+

服务经验

万余次客户服务

400电话

024-89603333

预约专车

沈阳墓园陶然寝园扫码约车

售后服务

沈阳墓地陶然寝园售后微信


扫码预约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