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电话
024-89603333
人是文化的精灵。有生就会有死,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自身寿命终结的那一天。因而正视死亡的降临,安抚好逝者的亡灵,自然就成为了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丧葬礼仪在人类文化中就占据着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从文化内涵上讲,尊严体面地对待死者,实质上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生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丧葬礼仪十分看重和讲究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传统,祈盼人死之后“肉体入地、灵魂升天”已成为中华民族相当普遍的文化认同。所谓“人死入土为安”,就是这种普遍文化认同的典型表现之一。
在解放前的几千年历史中,对于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来说,死后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想要有一场像模像样的丧葬礼仪那纯属一种奢望而已。在这方面有诗为证,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经典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那段历史最为有力的真实写照。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种历史才有了重大转变。自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延安特地为一位因烧炭而牺牲的普通警卫战士张思德隆重地举行追悼大会,并且在追悼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话以后,以此为标志,被解放的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才开始拥有了死后受用丧葬礼仪的资格和条件。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文献最后一段是这么说的:“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受用应有的丧葬礼仪是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解放后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能够死后有资格和条件受用丧葬礼仪,这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革命、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一项重大胜利成果,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得以有力提升、社会现实地位得以显著提高的具体体现。
但是这样一来,由于人民群众的体量特别巨大,再加上“人死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十分浓重,“死人与活人争地”的这一对矛盾就慢慢地凸显了出来。尤其是在解放后,全国人口不断增长,已经由建国时期的4亿多人增长到了今天的14亿多人,人口的空前增长已经使得“死人与活人争地”的这一对矛盾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想办法有效解决。自建国以来,国家虽然出台了有关殡葬改革的措施,但至今都没有从根本上奏效。